主帅在哪里?与其急着换帅,不如先做三件事,中国足球才真正进步

创作者激励计划:为何中国足协选帅如此艰难?

7月30日的新闻报道显示,中国足协选帅的时间越来越紧迫。距离10月国际比赛日的到来,只剩下两个月,而新主帅的人选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。

足协的选帅流程一向严谨,专家组讨论、技术委员会评估、领导审批—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层层把关。然而,时间却不等人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足协的技术总监职位至今空缺,选帅工作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车,再快也不知道要去哪里。

预算方面虽然明确,约100到200万欧元,听起来不少,但在国际足球市场上,这笔钱只能聘请到二线外教。克罗地亚的斯蒂马奇成为唯一浮出水面的候选人。然而,许多中国球迷对维奇系的教练已经感到审美疲劳。如果引进西班牙或德国的年轻教练,或许更能赢得球迷的青睐,但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谈判、签约和适应,难度堪比让国足进军世界杯。

“土帅”还是“洋帅”?这个问题在中国足球圈争论了十几年,每换一个主帅都会重新被提上日程。足协虽然口口声声表示不设限,但本土教练始终不愿意背负“背锅侠”的标签。高洪波曾在临危受命时被推上前线,最后却被骂得体无完肤;李铁带领国足挺进12强赛,最终也没能逃过下课命运。至于洋帅,佩兰、里皮、扬科维奇、伊万……这些名字曾满载光环来,却都灰头土脸地离开了。中国足球的问题,根本不是换个教练就能轻松解决的。

更令人尴尬的是,足协每次换帅时都在和时间赛跑,但程序却越来越复杂。比如东亚杯前,足协临时让久尔杰维奇顶替主帅,理由是全球选帅来不及;如今又因为U22亚洲杯预选赛的取消,将9月的集训推迟到“选帅腾时间”。可问题是,过去23年里,足协换了15次主帅,平均每1.5年就要换一次,这样的频繁折腾到底换来了什么?

200万欧元的年薪,在亚洲足坛并不算低,但与球迷的期望相比,差距依然很大。奥拉罗尤的要价高达千万欧元,波斯特科格鲁的起薪更是800万欧元起。相比之下,足协的预算甚至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国足连续无缘世界杯,赞助商的支持也大幅缩水,导致预算更是捉襟见肘。如今陷入了一个死循环:没钱请到好教练,成绩一塌糊涂,赞助缩水,预算再次减少……

九游体育官网

主帅在哪里?与其急着换帅,不如先做三件事,中国足球才真正进步

足协总说,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,可技术总监空缺,选帅专家组却全是本土名宿,最后的决策仍然偏向外教。这样的情况,仿佛是一群中国厨师在选外籍大厨来教他们做菜,结果菜做得不好,锅倒是甩得干净。前国脚范志毅曾经公开吐槽:领导们总说要尊重教练,但每次开会都在问“为什么不用某某球员”。这种隐形干预,才是问题的根源。

其实,与其急于选一个新主帅来应付眼前的局面,不如先思考几个根本性问题。首先,国足目前在亚洲的排名是第14,短期内想要取得显著成绩几乎不可能,不如找一位能够搭建体系的教练,而不是期待一个“救世主”。其次,技术总监的角色比主帅更为重要,德国和日本的崛起,都是从建立起强大的技术总监体系开始的。最后,应该给本土教练真正的机会,而不是每次都让他们成为背锅侠。像郑智、陈涛这些年轻的教练,虽然常被批评缺乏经验,但如果不给他们机会,经验从何而来?

薇薇观察简评:

中国足球总是幻想着换帅能带来奇迹,但现实却是,从阿里汉到里皮,从世界杯冠军教头到亚洲杯名帅,换了一圈,成绩始终未见起色。德国足球通过克洛普改革青训,日本坚持校园足球几十年,而我们却还在为选奎罗斯还是本托争论不休。两个月后,足协大概率还是会选一个性价比高的外教来应付差事,但如果依旧沿用老路,换谁都没有意义。

有球迷调侃道:“反正都来不及了,不如让AI当教练,至少不会被骂‘不懂球’。”听起来像玩笑,但仔细想想,中国足球的选帅闹剧,早已成了黑色幽默的象征。

(PS:对此您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…)